综述:基因组测序:技术、进展及未来路径
《Journal of Bio-X Research》:Genomic Sequencing: Techniques, Advancements, and the Path Ahead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6月04日
来源:Journal of Bio-X Research
编辑推荐:
本文系统综述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从传统方法到下一代测序(NGS)、单分子测序等前沿技术,探讨其在基因表达分析、表观遗传、微生物组等领域应用,展望在精准医疗等方向的潜力,为相关研究提供全面技术参考。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演进与多元化应用
核心技术发展脉络
基因组测序的核心目标是确定 DNA 分子中核苷酸(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胸腺嘧啶)的排列顺序。从早期的桑格(Sanger)测序到如今的下一代测序(NGS),技术革新显著提升了测序效率与成本效益。NGS 通过大规模平行测序(如 Illumina 的边合成边测序、Roche/454 的焦磷酸测序)实现高通量分析,可同时读取数百万 DNA 片段,大幅缩短时间并降低成本。例如,Illumina 平台通过桥式扩增在流动池生成 DNA 簇,结合荧光标记核苷酸实现碱基识别;而 PacBio 的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和牛津纳米孔(ONT)的纳米孔技术则开创了长读长时代,无需 PCR 扩增即可直接测序单个分子,PacBio 通过监测 DNA 聚合酶实时合成读取序列,ONT 则利用核苷酸通过纳米孔时的电流变化解析序列。
关键方法与技术平台
传统方法的局限与 NGS 突破传统基因表达分析如 Northern blotting、逆转录 PCR(RT-PCR)、微阵列等技术,虽能提供特定基因的表达信息,但存在通量低、动态范围有限等不足。NGS 通过 RNA 测序(RNA-seq)实现全转录组分析,可检测稀有转录本和可变剪接事件。例如,串行基因表达分析(SAGE)通过测序 mRNA 短标签量化表达,但因成本高被 NGS 取代;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结合 NGS,可全基因组定位 DNA - 蛋白质相互作用,如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定位核小体位置。
长读长与单分子测序的革新单分子测序技术(如 PacBio SMRT、ONT 纳米孔)无需扩增,避免了 PCR 引入的偏倚,尤其适合复杂基因组组装。PacBio 的高保真(HiFi)测序将读长延长至数万碱基对,错误率低至 1% 以下;ONT 的 PromethION 平台虽读长更长(可达兆碱基),但错误率较高(5%-15%),需通过算法校正。合成长读长测序(SLRS)结合短读长数据计算组装,如 10x Genomics 的 Linked-Read 技术,通过条形码标记保留空间信息,降低长读长成本。
新兴技术拓展研究维度
空间转录组学:如 10x Genomics 的 Visium 平台,通过空间条形码标记组织切片中的 mRNA,将基因表达与细胞空间位置关联,揭示组织特异性模式,用于胚胎发育和肿瘤微环境研究。
表观遗传测序:亚硫酸氢盐测序区分甲基化与未甲基化胞嘧啶,染色质可及性测序(ATAC-seq)利用转座酶标记开放染色质区域,解析基因调控网络。
CRISPR-Cas9 靶向测序:通过向导 RNA(gRNA)引导 Cas9 切割目标基因组区域,富集特定片段测序,提高突变检测灵敏度,应用于癌症驱动基因分析。
多领域应用与挑战
微生物组与生态研究宏基因组学直接测序环境样本中的微生物 DNA,无需培养即可揭示群落多样性。例如,人类微生物组计划通过 NGS 解析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发现微生物代谢通路与肥胖、炎症性肠病的关联;海洋和土壤宏基因组研究则助力碳循环和污染物降解机制解析。
精准医疗与临床诊断NGS 在肿瘤诊断中实现靶向治疗指导,如 FoundationOne CDx 检测实体瘤基因突变;全基因组测序(WGS)用于罕见病如囊性纤维化、脊髓性肌萎缩(SMA)的致病突变鉴定,推动基因治疗(如 Zolgensma 治疗 SMA)。数字测序(如数字 droplet PCR, ddPCR)通过单分子分区计数,实现低丰度突变(0.01%)检测,助力液态活检中循环肿瘤 DNA(ctDNA)分析。
技术瓶颈与伦理考量NGS 面临数据存储(单次运行产生 TB 级数据)、计算分析(需高性能算法组装和注释)及成本问题;长读长技术虽提升组装准确性,但通量较低。伦理方面,产前基因组筛查可能检出意义未明变异,引发妊娠决策争议;基因隐私和数据安全需通过区块链等技术保障。
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融合与性能提升第三代测序(TGS)与单细胞技术结合,如单细胞长读长 RNA 测序,解析单个细胞的转录本异质性;空间转录组与蛋白质组联合分析(如空间多组学),构建细胞状态的多维图谱。AI 驱动的碱基识别算法(如 DeepMind 的 AlphaFold 相关技术)和量子计算有望加速序列比对和结构预测。
应用场景拓展合成生物学中,长读长测序助力人工基因组设计与组装;环境监测中,宏基因组实时测序可预警病原体传播(如新冠病毒变异追踪)。随着 “$100 基因组” 目标推进,测序将更普及,推动疾病预测(如多基因风险评分)和个性化营养、用药指导。
标准化与全球协作不同平台的数据兼容性(如 Illumina 与 ONT 的混合组装)和分析流程标准化(如 Docker 容器化工具)是未来重点;全球数据库共享(如 GTEx、TCGA)需解决隐私与数据主权问题,推动跨种族基因组研究,揭示遗传多样性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基因组测序技术正从 “读序列” 迈向 “解功能”,通过多技术整合与跨学科合作,终将解码生命奥秘,推动医学与生物学的革命性突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