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器作为冷兵器中特色鲜明的重要分支,虽名声显赫,但古代实际使用并不普遍。各朝代对铁器民间持有均有限制,加之暗器难以有效穿透盔甲士兵,训练周期长,因此军队中几乎不使用。
暗器是指那些能从隐蔽位置迅速发出,方便偷袭和突袭的特殊兵器,通常体积小巧、重量适中、隐蔽性强且具杀伤力。因其特点,暗器多用于刺杀或单挑等特定场合,较多存在于民间而非正规军中。
不过这里的“民间”并非泛指城镇乡村的普通百姓。若人人携飞刀暗器,街头必定混乱。实际上,暗器的主要使用者大致分为两类:神秘的武林人士和有正当身份的社会从业者——镖局及镖师。
镖局历史悠久,可视为古代物流业的先驱,但与现代运输业不同,古代镖局承接的业务规模大而有限。镖局面向民间的运镖服务真正兴起于清朝,类似的专为皇族服务的驿站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
驿站职能单一,仅供皇族传递信件与物品,几无扩展。清朝早期,随着海外贸易增多、国家经济繁荣,白银时代开启,民众生活改善,民间镖局运输服务逐渐兴起。
镖局向押镖人收取费用,凭借手段确保运输安全,其赖以生存的三大支柱为:朝廷官府的后台支持、绿林人士的人脉关系以及高超的武功保障运镖安全。相比前两者,武力要求门槛最低,却是行业必备素质。
拳脚功夫虽重要,但在冷兵器面前略显不足,故镖局广泛采用功能性和实用性俱佳的暗器。清代镖局常用暗器包括飞镖、飞蝗石和背弩。
比如清朝镖局始祖“大刀张黑五”,不仅刀剑功夫过硬,还随身携带一枚锋利的飞镖,头尖尾细,重达半斤。这里的飞镖是统称,涵盖多种暗器,如流星镖、穗子镖和十字镖等。
飞蝗石则更为特别。外表是质地坚硬的石头,但纹理独特,投掷时飞速旋转,纹理如图像流动,宛如蝗虫扑翅。击发方式分阴法与阳法:阴法隐匿于腹部突发力击出,令敌人猝不及防;阳法则如《水浒传》张清末羽箭般,从身体两侧用力掷出。
背弩起源宋代,别称“紧背低头花装弩”,使用方法与《中华丈夫》电影中相似,但实际只能发射一支弩箭,非电影中所演的三支。背弩小巧,最长约20厘米,箭头至触发装置底部不足10厘米,能紧绑于背部。
装备时弩箭处于上弦状态,使用者弯腰时系于腰部的线绳机关迅速收紧,弩箭从颈后平射而出,隐蔽且杀伤力强。背弩因效率高,成为少数被军队采用的暗器,实战中多有良好表现。
虽然清代镖局暗器使用频繁,但遇劫镖师并非皆即掏出暗器。多数镖师以谦和态度为主,能用钱息事宁人便不轻易动手。但若情势不可调和,镖师必坚守“人在镖在”原则,奋力护镖到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