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忠民 / 文
上官,是著名的“中国球拍之乡”“浙江省兰花之乡”“浙江省毛竹之乡”,是富春江十大支流—剡溪的源头,自然景色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富春盛氏以及萧山、临安的盛氏家族皆发源于此,是“直隶第一清官盛鸿”的故里,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最尊敬的老师王子明先生,也出生在这里,晚年又归隐此地。上官,是富春山居·千年诗路的一颗明珠。
驸马爷的“花坟”地
南宋绍兴五年,中秋节过后几天,山野之中到处开着一些只有这个时节才能开的野花。一场热闹但不奢侈的葬礼,在庆善里(今上官乡四堡村)凤凰山的一处山湾里进行着。参加者规格有点高,里面有官员,有富豪,也有文人。有一个官员宣读了圣旨,死者被朝廷封谥为“忠清公”。最前面跪着的两人,都是朝廷大员。他们是死者的两个儿子,一个叫盛乾,另一个叫盛坤。单从名字看,就让人觉得不简单。
死者叫盛章,是富春盛氏的先祖。据《盛氏家谱》记载:“盛章公,字宋安,宋驸马,枢密使兼右丞相,曾任开封府尹。南宋后期携二子卜居富春江南岸剡溪之庆善里凤凰山。绍兴五年去世,享年71岁。死后下葬于凤凰山飞凤形处,封谥忠清公。”飞凤形,即为盛氏陵园,称花坟。在其后的日子里,盛章后裔陆续分迁其他地区。
盛章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又才华横溢,因此被郡主看上,招为驸马,风光一时。晚年盛章看破世道,远离官场,带着家人,过富春江,沿剡溪溯流而上,经庆善村(今龙门镇)欲寻觅一方佳境。最终在庆善里(今四堡村)的凤凰山下,隐居下来。盛章带着儿孙早耕晚读,吟诗作画,自得其乐。
四堡的盛氏家谱上记载着一首《凤山鸟语》诗,非常符合盛章隐居后的生活状况:
《凤山鸟语》
佚名
最爱林间鸟语幽,
天机说尽韵还留。
桃花流水悠然去,
试问尘心一领否?
这首诗是不是盛章所作,没有定论。
盛章的两个儿子倒有出息,都封官赐爵,他们的子孙也都才华出众,文章盖世,纷纷中榜。
《盛氏家谱》云:“盛乾,字健之,号养浩,盛章公之子,宋光禄大夫。”《光绪县志》记载:“盛乾,官光禄寺署正;盛坤,字顺之,号养素,盛章公次子。盛坤之子盛兴嗣,中绍兴十二年陈诚榜进士,夫人孙氏一胎生六子。”六子后来皆进入仕途,连同父亲,被称为“一门六进士”。
《盛氏家谱》中有许多优秀的诗篇。如:
《双溪红叶》
佚名
谁染枫林血泼红,一年秋色在其中。
书家多少传神笔,着碎胭脂逊尔工。
《杨湾夕照》
佚名
书家多少传神笔,着碎胭脂逊尔工。
元关寂静无人处,烹雪炉寒自去吹。
盛氏后人的这些诗,被上官一带的人口口相传。四堡凤坞,也成了富春一带附近盛氏的神圣之地,“花坟地”之后成了盛氏陵园,被誉为“飞凤形”,附上了许多神秘色彩。
郁达夫写诗给老师王子明
《寄王子明业师居富阳》
郁达夫
海外难通尺素书,病慵容易故人疏。
况当少小离家日,更苦娵隅学语初。
客里浮生同野马,浙西佳味忆鲥鱼。
何能花月春江夜,重过黄公旧酒垆。
这是著名作家郁达夫写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满满地思念之情。王子明何许人也?据诗中注释,王子明,富阳上官深里人,郁达夫的老师。深里,富阳的一个小山村。因处在一条狭小而深长的山沟里,所以得名深里。深里属富阳上官乡管辖,地处龙门山脚,村后有万春山,坞深林茂,奇峰怪石,环境十分幽静,适合居住。
郁达夫的老师王子明,本来应该有不错的成就和名声,晚年他淡泊名利,回到了这么个小山村,过着平静的生活。
王子明,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原名王泮文,字子芹。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毕业,学名焕文,号蕉庐居士。著有《蕉庐文集》《蕉庐十涎集》等。他先后担任富阳高等小学教员、崇德模范小学教员、崇德县公署教育科代理科员、浙江第二师范讲习所职员、浙江第二师范学校会计兼教员、桐庐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教员、龙门完全小学高级教员、西山环翠小学校长兼教员、宏育安定两小学教员。1927年夏天,被国民革命军驻沪司令部周恭先军长委任为司令部参谋处书记官。后由于种种原因,辞职返回故里,重执教鞭。退休后回村居住,谢绝各类聘请,一直到走完他的人生。
据他的后人回忆,王子明先生一生不喜多言,学识渊博,不喜权贵,性情温和,深受学生爱戴。在富阳高等小学堂教学时,特别受到郁达夫的尊敬和爱戴,以至于郁达夫先生旅居日本时,还非常想念王子明先生,特别写了一首诗来怀念老师。
据资料记载,对郁达夫影响比较深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礼源月台村的李永年,另一位就是上官深里的王子明。李永年先生留下的资料比较完整,成为一位在富阳教育史上有名的人物。而王子明先生默默无闻,他的事迹,已经没有资料可查,也就无法证实他的学识、他的教学能力。毋庸置疑,他对古典文学、对为人处世、对学生的身传言教,尤其是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一定有独到之处,不然,怎么解释远在异国他乡的郁达夫,单单会想起这样一位小时候的老师呢?
王子明先生最后回到了老家上官深里,一直到如今深里村的有些老人说起他,言语中都充满敬佩。
《双峰插云》
佚名
两两高峰映碧苍,
一声嘹唳带秋霜。
晓来记得衡阳路,
似向云霄寄数行。
这是深里村先贤描写村后山峰的诗。说的是从村里远望后山那高耸入云的双峰尖,苍鹰盘旋,唳鸣声声,同时寓意苍鹰傲宇群山的气势。以此诗来赞美王子明先生非常贴切,在如此深山高峰之下,听秋霜晚语苍鹰高歌,晨暮之间回忆自己曾经的过往,心中默写诗句万千,然而都寄给蓝天白云,终日淡于平静,安于山野。
查遍了深里村以及其他资料,有关王子明先生的东西实在不多。而从村里的一些老人包括王子明先生的后人那里,能够捕捉到的也是一些零碎模糊的印象。然而不管怎样,有了著名文人郁达夫的这么一首诗,也算是上官千年诗路上一个耀眼的亮点了。
直隶第一清官盛鸿
在上官乡大盛村的黄土岭自然村,有几十口古代浸料池,和一口煮竹料的古草镬。这些浸料池几乎都是以黄泥和石块垒砌而成,上面布满了青苔。可惜槽厂和煏屋(原先晒纸的房子)也成了遗址。据传,黄土岭一带的“桃源坞”元书纸,也很有名气,在《光绪县志》里还有地图标出“桃源坞”的地名。
黄土岭元书纸古道起点湖源窈口、李家、钟塔等地,始于上官乡黄土村,全长约十公里,须翻越钟塔岭、黄土岭等海拔几百米的山岭。古道曾经以运输元书纸及竹胚料为主,也是从富春江中埠上岸,经龙门过上官去金华、浦江的官道。“直隶第一清官”盛鸿,告老还乡以后,时常去湖源、窈口等地。他在黄土岭的上凉亭撰联一副:
怀海波涛牢把舵,
心田禾稼莫伤根。
如今在钟塔岭和黄土岭之间的金阳坞口,还有一座民国时期的石凉亭遗留。在黄土岭村小龙门,有一古桥以石条砌就,侧面石条上刻有“报恩桥”三个字,年代模糊,据说是康熙年间所建,桥身至今保存完好。
盛鸿(1818—1898年),字蕉亭,庆善里(今上官乡大盛村)人。咸丰二年(1852年)中举人。光绪元年(1875年),考取景山宗学教习,教授清室八旗子弟。有一位学生爱新觉罗·锡珍,论辈分是同治和光绪皇帝的族叔,聪明好学,深得盛鸿喜爱。后来,锡珍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官至吏部尚书。锡珍报答师恩,经举荐,盛鸿任肥乡县知县。盛鸿在直隶(今河北)肥乡、西宁、灵寿、完县、广昌、青县、曲周等7个县连任知县十多年,有可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连续任知县时间最长和县份最多的一位官员,后任保安州知州。他公正廉洁,被誉为直隶第一清官。
盛鸿常微服简从,遍访民间疾苦。衙署中不用门丁,亲自受理讼案。批示、判牍均不假手于幕僚。每值荒歉之年,则为民请命,停止赋役,并筹拨银米,以工代赈。盛鸿秉性刚直,不趋奉权贵。直隶总督李鸿章七十寿诞,僚属上寿礼币以千万计。盛鸿仅致蜡烛数斤、麦面一束,竟为管门人所呵斥。官青县时,因驱逐流娼,又忤上官之意,乃弃官还乡。回乡以后,以直道为乡里模楷。曾念富阳地瘠民贫,寒士无力应试,禀请上司,以洋涨江中新涨沙地充为宾兴田资助之。
清官盛鸿墓下葬在上官乡深里村,万春岭古道万春亭左边约200米的枫树坞山湾右边半山腰。墓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墓高2米左右,由泥土石头垒砌,周围都是毛竹林。属晚清坟墓。
当地流传着好多清官故事,也有许多诗歌,其中有一首《斜山竹影》很好地反映了上官当地的清廉精神,突出了以盛鸿为代表的“竹廉文化”。
《斜山竹影》
闲来斜眺翠屏环,
自有丰神映远山。
坐爱晚来明月照,
此君风味与谁攀。
如今的清官墓,没有任何修饰,就像一座普通的荒坟。除了清明节还可以在坟头看见一抔新土和一杆新幡外,剩下的只有一阵阵清风吹拂着乱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